對基金投資人來說,基金月報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大多基金月報都會列有基金表現、基準指數表現、每股淨資產值、基金總值、基金十大持股、基金經理評介等資訊,不過資訊是投資者的重要資產,要作出明智的投資決定,投資人需要比月報更多的資訊。
資金流出?資金流入?
表現好或受歡迎的基金理應吸引更多投資人的資金流入,因此不少投資人都會將資金流入或流出視為基金受歡迎程度的指標。基金月報不會直接告訴投資人上個月有沒有資金流入或流出基金,不過投資人可以從基金月報中觀察出來。
基金總值的增長來自兩個主要來源:1.) 基金在投資資產上的增長;2.) 投資人資金的流入。因此,投資者只需要比較同期的基金表現及基金總值的增長就能夠得知資金流入或流出的狀況,而兩者的關係如下:
基金回報
淨資金流出
基金回報 > 基金總值增長
淨資金流入
一般而言,基金管理團隊並不希望有淨資金流出發生,因為這會增加基金的管理難度 (當然也會減少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大量的資金流出會迫使基金賣出持股以增持現金,這會影響其原先計劃的投資策略,甚至對其整體表現構成負面影響。
不過,投資者需留意資金流出或流入本身並不是基金的買/賣訊號。基金的投資風格及其表現仍然是投資者作投資決定時的首要考慮因素。
關鍵字眼的定義
說文解字不只是文學,也是基金投資的入門課。基金月報上每一個字都由基金管理團隊所定義,但這些定義卻不一定和投資人所理解的相同。在了解基金投資風格時,投資人不應該大膽假設月報上的每一個用字都精準無誤,或會和自己所理解的相同,應該從不同方式多加分析,以準確地掌握月報上的資訊。
部份香港股票基金在月報上的投資目標大致為:「透過投資於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關股份以達到長期投資增值。」但究竟何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關的股份」﹖細心的投資人如果觀察香港股票基金的十大持股中,就會發現不少基金都持有如中國人壽、中移動等中國企業的股份,而非香港本土企業股份。如果月報中沒有進一步說明,「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關的股份」就可以被詮釋為「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份」即可包含中國國籌股或是「在香港擁有重大業務權益的公司股份」指的是香港本土公司,這些解釋對投資者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國H股公司和香港本土公司所隱含的風險相當不同。
基金月報上關鍵字差異可以構成投資組合風險的重大差異。例如如果已經投資中國股票基金的投資人希望投資於以「在香港擁有重大業務權益的公司股份」為主的香港股票基金來分散 組合風險,但基金經理對「香港股票」的定義卻為「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份」,那麼該基金所持有的中國企業則會影響組合的分散投資功 用,不但沒有替投資人分散風險,反而集中風險在中國股票。另外特別注意的是近年香港經濟與中國經濟的關係愈見密切,即使基金將「香港股票」定義為「在香港擁有重大業務權益的公司股份」,也未必可 以有效為有中國股票基金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
同理,投資者可以對其他月報上的關鍵字眼提出疑問:大型/中型/小型股票、行業定義、「其他」一詞在資產分配一欄中的意思等等,這些關鍵字的定義往往對投資組合的風格有著重大的影響。為避免錯預估風險,投資人宜從基金月報以外的地方獲取更多資訊來進一步理解基金的投資風格,例如基金公司提供的其他相關文件以及Morningstar 網站內為投資者提供的獨立分析等。
基準指數真的是有效基準嗎?
基金月報上會告訴投資人該基金的基準指數,不過投資者應當去驗證該基準指數是否具有參考價值。一般而言,基準指數具有兩個主要作用:1.) 告訴投資者該基金的投資風格;2.) 為基金表現提供比較的基準。要發揮以上兩個功 能,基準指數必需滿足一個基本的假設─基金的投資組合與基準指數的成份股類似,兩者的比較才有基礎。一般而言,除非是指數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s),投資組合與基準指數的成份股都會存在一定差異,而差異愈大,兩者的比較性就愈低。因此,如果兩者的差異太大,即使基金聲稱已連續數年跑嬴基準指數,亦不代表其表現優異。投資人應自行判斷基準指數的參考價值。
以債券基金為例,有部份環球債券基金以零違約風險的6個月國庫債券回報率為基準指數,但該投資組合卻主要投資於具違約風險的公司債券。由於兩者面對的風險種類及水平都不同,該基準的參考價值就相對較低。
基準指數是由基金管理團隊所設定,投資人不應過份依賴基金公司公布的基準指數來作衡量基金表現的標準,應該自行選擇有效的比較基準,例如將該基金的表現和同一個晨星基金組別中的同儕拿來作比較,就是有效的參考基準。
- Aug 26 Tue 2008 20:24
基金月報沒有說的秘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