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相關單位的稽查,也突顯速食店用油的健康問題。衛生署提醒,民眾購買油炸食品時,應注意店家使用的炸油,若發現外觀明顯呈黑褐色、有泡沫、黏漬與異味,即表示油脂已劣變,不宜食用。
衛生署指出,以傳統方法油炸不但會產生大量油煙、廢熱,也容易因油劣變產生健康問題,為維護消費者健康,業者應考慮選用「蒸烤二用箱」,一方面讓食物具有油炸香味,又可減少90%的用油量,降低因油劣變而產生的健康問題。
目前分類:健康不NG (381)
- Jun 26 Fri 2009 01:47
炸油呈黑褐色、有泡沫,表示油脂已劣變
- Jun 26 Fri 2009 00:43
吃對食物 好心情
你憂鬱嗎?還是情緒正陷入低潮?吃對食物可以幫助你情緒穩定,保持愉快心情!
衛生署指出,根據研究發現,若干食物會顯著影響腦部的活動,營養不均衡是造成憂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營養均衡來著手。
- Jun 25 Thu 2009 01:47
熬夜也要有技巧
當今全世界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為各種疾病的死亡率之首熬夜也要有技巧,才能依然身體硬朗,否則,鐵打的身體,也受不了如此的日夜操勞呢~因此,想要熬夜的您,千萬記住:
1:不要吃泡麵來填飽肚子,以免火氣太大,最好儘量以水果、土司、麵包、清粥小菜來充飢。
2:開始熬夜前,來一顆維他命B群營養丸,維他命B能夠解除疲勞,增強人體免疫力。
3:提神飲料,最好以綠茶為主,可以提神,又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讓您神清氣爽;但是腸不好的人,最好改喝枸杞子泡熱水的茶,可以解壓,還可以明目呢!
- Jun 24 Wed 2009 22:31
聽音樂有助身心健康
多聽音樂,有益健康!根據外電報導,義大利有研究顯示,樂曲起伏較大的歌劇類音樂,能讓聆聽者的心跳與血壓適當調節,對身體與情緒都有幫助,而英國也有研究證實,醫院現場安排的音樂演奏,可降低病患、孕婦的血壓,並能減緩病人憂鬱和焦慮等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音樂能促使大腦神經中樞釋放一種讓人感到愉快的神經介質,人們可藉此放鬆身心,心情好了,身體的不適症狀就能好了大半。
- Jun 24 Wed 2009 01:07
過度操勞 小心急性循環系統疾病上身
妳累了嗎?過度操勞又有代謝症候群者,小心心臟或腦血管岀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日前就有1名因加班過度,出現手抖、肢體無力等疑似腦中風的症狀的患者,經診斷確定是「毛毛樣腦血管疾病」(moya moya disease)。
醫師說,該女性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且身體質量比(BMI)為33,是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且透過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大腦動脈有50%局部阻塞。
- Jun 24 Wed 2009 00:54
這樣吃 健康一「夏」
夏天很容易讓人出汗、覺得疲憊、胃口差,但是,日子還是得繼續過、工作還是得繼續做,更有一群考生還在繼續拼書或在考場揮汗。
要如何調節飲食,才能夠讓我們在酷暑中可以健康一「夏」?榮民總醫院營養部膳食管理組組長楊妹鳳、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從日常生活飲食教大家吃甚麼?怎麼吃?
- Jun 21 Sun 2009 14:10
洗腎患者要小心血尿!
別以為「血尿」就是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其實只要尿液中呈現過多的紅血球就是,從輕微感染到罹患癌症都有可能產生血尿,尤其是長期洗腎患者,如有血尿情形,有可能是癌症所引起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科主任陳達隆指出,腎泌尿道腫瘤大多沒有症狀,只會有血尿情形,如果患者又有腰痛或腹部腫塊,就可能是腎細胞癌;至於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則可能罹患泌尿道的上皮癌。
文獻報告指出,超過40歲、抽菸、職業暴露(塑膠、染料工業與精煉工業)、藥物與骨盆放射線暴露,都是泌尿道上皮腫瘤的危險因子。
陳達隆說,尿毒症患者免疫力較差,大多也都有糖尿病,是癌症高危險群,更要注意血尿現象。也提醒尿液中有血或驗出血尿的病患,特別是長期洗腎患者,千萬不要因血尿現象消失就以為沒事,最好再接受包括腹部X光、腎臟超音波、靜脈泌尿道攝影、膀胱鏡與尿液細胞學等完整檢查,除讓自己更安心,萬一罹癌,也可避免延誤癌症的治療時機。
- Jun 21 Sun 2009 13:08
清洗溫泉池,先戴上氧氣面罩防硫化氫中毒
台北縣萬里鄉一家溫泉休閒山莊日前發生泡湯意外,造成二死一重傷悲劇,經初步調查,死者疑因吸入過多硫化氫中毒所致。
事實上,知名泡湯勝地北投地區的溫泉也屬硫磺泉,不只溫泉業者,有些住戶也會在家中設置小型溫泉池,方便泡湯之用,民眾在享受泡湯樂趣或清洗溫泉池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 Jun 21 Sun 2009 01:49
65歲以上男性 四分之一有糖尿病
衛生署最新調查顯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節節升高,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罹病,尤其是65歲以上男性,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病,而且罹病情況明顯與體重、腰圍增加趨勢一致。
根據衛生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新儀分析,糖尿病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目前已達9.2%,較2002年調查提高近3%,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男性的糖尿病盛行率一路攀升,從15年前的5.4%逐漸上升,前兩年調查已超過11%,65歲以上男性更嚴重,其盛行率由1成3、升到1成7,再度超過2成8,平均每4人就有1人得糖尿病。從調查也可見,糖尿病盛行率與體重、腰圍年年升高趨勢一致,特別是男性腰圍比10年前平均增加7公分,而各項研究顯示,腰圍過粗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比一般人高3倍。
女性糖尿病盛行率則為7.4%,體重、腰圍的增加幅度相對較小,平均腰圍比10年前增加2到6公分,張新儀表示,這可能跟女性較注意身材、控制體重有關。
- Jun 21 Sun 2009 00:48
年輕上班族超時加班百小時 罹患腦中風
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裁員,導致員工壓力越來越大,台北市就有一位40歲的女性,過年前一個月,因為業務結算加班超過100個小時之後,突然出現頭痛、血壓高、全身肌肉酸痛,剛開始醫師還誤以為只是一般感染,結果四、五天之後,病患出現手抖,經診斷罹患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要盡量維持規律生活,加班時數不要過長,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有一名40歲的年輕女性,從事行政業務,農曆年前一個月,由於業務結算加上人力吃緊,加班時數超過一百個小時,正因為工作壓力大又不斷加班,這名女性病患剛開始時出現頭痛、全
- Jun 21 Sun 2009 00:45
飲食、運動、藥物 不能三缺一
職業司機經常在路途上奔波,一忙就沒空吃飯,等有空時便拚命吃,即使記得服藥,但飯前飯後的時間都混亂了,血糖當然控制不好,署立新竹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孟侃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司機是最要加強控制的職業。
此外,他特別叮嚀要輪夜班者,半夜肚子容易餓,往往餓了就吃一頓,到了白天下班開始睡,累得爬不起來吃午飯,更別提吃藥了,結果血糖起起伏伏,怎麼都控制不了。
難在哪?病患不合作
陳孟侃說,還有一種醫生最怕遇到的狀況,就是病人既不按時服藥,也不說實話。
- Jun 20 Sat 2009 23:45
鼻中隔彎曲易引發鼻竇炎 小毛病恐成大問題
鼻子挺外型就贏人一半,要是鼻子歪一側,除了不好看之外,還可能是鼻中隔彎曲,容易打鼾、頭痛、鼻塞、流鼻血、嗅覺變差,如果長期通氣不良,加上鼻竇分泌物的引流不順,還可能引發慢性鼻竇炎等難纏疾病。
鼻中隔彎曲的成因,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兩大類。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暨台北市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表示,先天性的比率最高,一旦阻塞問題嚴重,一定得接受治療,否則阻塞的一側鼻腔就容易產生鼻竇炎。至於外傷所造成的鼻中隔彎曲,像是打球時、被球K到,打架時遭人一拳擊中鼻樑,或是走路跌倒或是騎車摔倒,傷及鼻樑,鼻樑骨折變形,這些都可能造成鼻中隔彎曲變形。
什麼是鼻中隔彎曲呢?李宏信以「大馬路中間的分隔島」來做比喻,原本很直的鐵柱分隔島被車子給撞歪了,一直沒有修復,車道縮減的一側交通流量勢必受到影響,被阻塞住。一旦鼻中隔彎曲,吸入或呼出時的氣流,在通過鼻腔的路徑時,就會出現亂流,盡管力道不強,但經年累月下來,就會影響鼻中隔、鼻腔粘膜。不過,有人鼻中隔嚴重彎曲,卻沒有任何症狀。
該如何治療?李宏信指出,手術治療是唯一的矯治方法,當鼻中隔彎曲症狀嚴重到出現諸多不適症狀,甚至引發鼻竇炎,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大,可以選擇「鼻中隔成形術」來予以改善。手術方法很簡單,只需局部麻醉,利用外科內視鏡手術,切除過度彎曲凸出的軟骨,在所有耳鼻喉科手術中,算是比較簡單的手術,如果合併患有下鼻甲肥厚,或慢性鼻竇炎,通常建議,一併進行下鼻甲切除、鼻竇手術。
- Jun 20 Sat 2009 22:43
天天吞20顆 真「藥」命
案例1 吃藥當吃飯
李阿姨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每隔一陣子就「憑感覺」找腸胃科、家醫科、神經內科,吃藥當吃飯一樣,她認為不舒服一定要看醫師、吃藥,往往症狀沒改善,她都認為是因為藥沒效,再去找別的醫師開藥去。
案例2 吃出幻覺來
- Jun 20 Sat 2009 21:41
調查顯示:每13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
衛生署昨天公布97年國人10大死因及相關統計資料,97年台灣死亡人數首次超過14萬2283人,65歲以上的老人就佔了6成8以上,平均每3分42秒就有1人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84.3人,較上一年減少了1.5%,為近20年來最低。
但是與前一年96年相較,男女平均壽命分別增加0.03歲、0.29歲,男性是75點5歲、女性是82歲,都創下紀錄。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主要是與我國人口結構老化有關。
惡性腫瘤仍舊第1名,其他排名依序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意外事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自殺以及腎病。
癌症連續第27年排名第1,每13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比前一年又縮短25秒。去年國內10大主要癌症依次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以及胰臟癌,排名與96年相同。
- Jun 19 Fri 2009 01:54
結核病簡易自我檢測法
結核病一直是國內法定傳染病第1位,每年約有14,000~15,000個案數,國民健康局強調,結核病是一種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疾病,只要早期診斷出來,並在尚未擴散或出現合併症前,接受6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通常,患者開始服藥2週後就不具傳染性,可以正常上班、上學。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發的傳染病,傳染途徑源自患者的飛沫或痰液。大部分感染結核菌的人因為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會自然痊癒而一生不發病,但少部分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在身體抵抗力較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結核菌就會開始活動繁殖產生症狀。
- Jun 19 Fri 2009 01:46
癌症27年蟬聯國人頭號死亡殺手
27年來,國人死亡的頭號殺手都是癌症!衛生署昨(17)日公布9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在14萬2,283名的死亡人數中,惡性腫瘤高居榜首,占率達27.3%(詳附表),表示每100位死亡者中就有27人死於癌症,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則分占2、3名,比率各為11.1%與7.5%。
從性別來看,97年男性死亡人數達87,682人,女性則為54,601人,其中男、女死亡人數占率分別為61.6%與38.4%,但不分性別,第1名的死因都是癌症。
- Jun 17 Wed 2009 01:27
高齡婦女真的不適合懷孕嗎?
作家吳淡如以44歲高齡懷雙胞胎,昨(16)日早產生下一個29週大的女娃,另一女嬰則未能保住。據悉,吳淡如在懷孕期間就狀況不斷,包括出現孕婦妊娠高血壓、孕婦癲癇等症狀。高齡真的不適合懷孕嗎?高齡懷孕的危險程度有多高?
由於國人結婚年齡延後,使得生育大計也往後延,從內政部統計分析,去(97)年生母年齡,以45歲以上人數成長8.91%最多,其次是40~44歲,成長率也有8.22%,至於30歲以下均呈負成長。
醫師指出,高齡產婦的器官功能開始老化,除了胎兒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比例提高外,其產科疾病諸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等,也較一般年輕孕婦來的高。此外,高齡產婦的自然流產率、難產、或剖腹產機率也相對提高,這些情況都會直接增加高齡產婦懷孕生產期間的危險性。
醫師建議,高齡婦女如果本身罹患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系統的疾病,最好先有效控制病情,並與醫師討論後再懷孕,如此才能降低懷孕期間母體的危險性及胎兒畸形。醫師強調,雖然高齡生子危險性較高,但以目前產檢科技來說,大都能處理的不錯,所以高齡產婦還是可以生出健康可愛的小寶寶。
- Jun 16 Tue 2009 00:53
每4個65歲以上男性,有1人罹患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國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嚴重,約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人罹患糖尿病。
衛生署委託中研院執行大規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這項調查於2005年7月開始執行,並於2008年7月結束。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比前一次2002年三高調查的6.5%提高不少;男性糖尿病盛行率持續增加,由1993~1996的5.4%,到2002的7.5%,再到2005~2008的11.1%,至於女性盛行率較穩定。
- Jun 15 Mon 2009 00:59
視力急速下降,可能是糖尿病惹的禍!
你是否最近突然感覺視力急速下降,甚至視線一片模糊,建議盡快接受抽血檢查,了解一下血糖值高低,有可能已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日前就接獲幾起病患主訴視力急速下降,視線模糊,檢查後赫然發現患者的視網膜已出血並水腫,視力剩下不到0.1,抽血檢查結果,患者空腹血糖值高達300 mg/dL,糖化血色素為13%,所幸經過治療,血糖控制在150 mg/dL左右。